四季轮转,春回大地。吉林省四平市的一块肥沃黑土地上,6大类40台庞然大物般的农机具一字排开,蓄势待发。秸秆还田机、深松机、免耕播种机、自走式喷杆喷雾机……除此之外,它们还可以承担起一项重任:保护黑土地。
黑土地是大粮仓。黑土地插根筷子能发芽的美名代代流传,更被誉为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。然而,多年来重用轻养、只用不养的高强度、掠夺式开发,已经让黑土地不堪重负:黑土层变薄、有机质含量降低,风蚀水蚀严重的黑土区,更是出现了“破皮黄”的现象。
保护黑土地迫在眉睫。但黑土区在全球仅有三块,国外的保护经验“水土不服”。怎么办?向科技创新要答案。
多年来,科研人员们围绕保护黑土地的核心问题不断攻关,提出保护性耕作模式,即以少耕免耕、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的梨树模式,为保护黑土地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攻坚克难:向核心技术进军
春季的四平,陌上花开。近日,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(北方)田间日活动、第一届中国北方(四平)农机展销会在四平开幕。
此次展会盛况空前,云集了全国120余家知名农机企业,展区面积达11.88万平方米,参展设备300多台,涵盖所有农机装备行业。
作为2007年就参与到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,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研究员张旭东都表示感慨良多。
保护黑土地,做起来很艰难。东北黑土区属于寒温带气候,在世界三大黑土地中面积最小、气候条件最寒冷、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。“但黑土地又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,黑土地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%,产出的商品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。”张旭东说。
关义新认为,保护黑土地,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我国的方式。“结合我国国情,保护性耕作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,而保护性耕作,就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机械。”
想实现秸秆覆盖还田,免耕、少耕以保护黑土地的目的,免耕播种机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。这项技术必须攻克。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以及关义新、张旭东等一批科研工作者勠力同心,攻坚克难,终于在2008年研制出第一台样机,填补了空白。
随后的十余年里,宽窄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、条带旋耕还田技术以及配套的耕作技术、农机具……一次次遇到问题,一次次在科研上突破瓶颈、攻克难关。
正是科研工作者们的点点心血,最终形成了如今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:秸秆全量覆盖,免耕、少耕播种,达到保持土壤水分、防治土壤风蚀水蚀、培肥土壤肥力、减少土壤耕作、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、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。
面向未来:从机械化向智能化突破
2020年2月25日,农业农村部、财政部联合印发《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(2020—2025年)》,在东北四省(区)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以秸秆覆盖还田、免(少)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。
面向未来,科研人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。
“近年来,东北黑土地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所回升,遏制了量减质退现象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保护性耕作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、农机深松整地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加大了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投入。”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告诉科技日报记者。
刘宪表示,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,中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,粮、棉、油、糖等9大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正全面推进,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80%以上。“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,将从机械化转向智能化。”刘宪说。
而从展会上看来,智能化农机具的发展方兴未艾。
“我们智能化农机目前已部分投入应用。”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、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赵博介绍,智能化的农机可以基于自动驾驶系统自动规划路径,通过传感器、智能系统监测秸秆覆盖率、茬高等关键指标。“未来,我们还可以实现施肥的智能化,通过判断土壤成分调节用量,达到保护黑土地的目的。”作者:杨仑